最新消息‧Lastest News
第 1/1 頁,共計 5 筆資料 上一頁下一頁
CLPTC NEWS

2022/11/17

【梨泰院、疫情VS巨型城市】瞬時人流對公安公衛產生劇烈衝擊,應事前善用智慧科技,做好危機風險管理


國建中心分別於2009年與2010年執行【臺北大眾捷運】與【兆豐保險】委託:「臺北大眾捷運電扶梯、地面及樓梯跌傷事件損害防阻建議報告」與「臺北大眾捷運跨年活動人潮疏導管制及相關損害防阻建議報告」。

本中心顧問團隊研究發現巨型城市(Mega-City)常因便捷公共運輸易產生瞬時巨大人流,進而對於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產生劇烈衝擊,建議主政父母官與主辦單位,善用智慧城市、智慧運輸、智慧建築…等環境大數據分析,於事前做好預測規劃,並即時掌控:交通、人流、空氣品質…等環境監控管制,做好損害防阻措施,方能防範風險於未然,以下一點淺見心得供各界參考:



※主管機關應注意的危機風險管理

1.群眾人流模擬:空間壓迫度、單位面積人數、推擠力量模擬…。

2.建築結構特性:人群活動空間、方向導引(安全標示)、鋪面環境(質地色彩)、音環境(噪音分貝)、光環境(照度輝度)、風環境(空氣對流)…。

3.群眾行動資訊:人潮動線設計管制資訊、尖峰引流與分流資訊…。

4.意外損害防阻:意外事故可承受時間、危機處理動線與時間、逃生動線與時間..。

※ 較易發生之風險行為與弱勢族群

1.分心或快步行為、2.從眾行為、3.女性受傷遠高於男性、4.中老年人較易受傷..。

※ 參與活動應注意的環境風險

1.高低差-階梯、坡道…、2.移動行進中-電扶梯、手拉行李箱、電梯門、捷運門…、3.斜坡、越陡峭坡度越危險、4.死巷或當門被反鎖時、5.多處通路匯集成單一通路、6.路面階梯凹凸不平、雨天或濕滑、7.雙向或多向之群眾的動線流向、8.人群動線前方有障礙物或群眾匯集時、9.徒步群眾中混雜著動物或交通工具、10.有移動或大螢幕的視覺焦點、11.喧嘩噪音分貝數過大、12.光線不足、昏暗不明、13.空氣流動差、通風不良、空氣品質混濁...。



由衷感恩 協同參與和指導之專家顧問,也謝謝【臺北大眾捷運】【兆豐保險】給予研究機會


中華國土建設人才育成中心 專家團隊 祝福您 闔家健康平安



				CLPTC NEWS

2008/5/20

建設評論 - 中興工程周南山總經理:「 看蜀道回頭省視蘇花高 - 從地震防災與國防觀點談公共建設」


土木大地技師周南山博士(中華國土建設人才育成中心顧問講師)
資料來源:聯合報╱周南山/土木技師(台北市)2008/05



四川的強震,造成前往震央汶川的公路中斷,連負責指揮的溫家寶都無法進入災區。溫家寶給的指示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爭分奪秒搶修山區公路,哪怕修一條臨時道路,也要把路打通。


奈何,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以個人數年前自都江堰前往九寨溝的公路所見,幾乎每隔一百公尺即有一道沖蝕溝形成,每隔數百公尺即有一處土石流,而落石更是隨時下滑。我們的遊覽車即在九寨溝前遭落石阻攔,而步行了三個小時。在這種困難的地形與地質條件下,欲在短短數天內(救援黃金七十二小時)將道路打通,雖有上萬軍人參與,恐亦不可得。

由汶川的經驗,看看同屬斷層帶的花蓮,也不禁捏一把冷汗。幸好九二一地震震央不在花蓮,否則以既有蘇花公路之路況,崩坍必然造成柔腸寸斷,屆時若鐵路也中斷,花蓮豈不也像汶川一樣陷入孤城?一條安全、快速的蘇花高就凸顯了其重要性。

高速公路的設計標準較一般道路及鐵路高出甚多(鐵路是數十年前設計,彼時標準不及高速公路)。且蘇花高之設計以隧道及橋梁為主,佔百分之九十以上,而邊坡甚少,故不易坍方。在強震時,隧道因屬沈埋結構,位於岩盤中,地震時隧道與岩盤同步振動,較無放大效應,且因隧道之拱形作用與封閉系統,不易形成弱點,故耐震性佳。而九二一地震後橋梁之耐震標準提高不少,故蘇花高的耐震性較既有之蘇花公路與鐵路實有天壤之別。強震下花蓮,若有一條安全可靠且快速的蘇花高做為緊急救難之道路(兼可做佳山基地的戰備要道),實屬必要。近年來蘇花公路之討論多限於環境、生態與觀光、產業,卻乏人論及地震防災與國防,實屬缺失。

由四川的經驗,我們勢需重新省思蘇花高的必要性!


資料來源:聯合報╱周南山/土木技師(台北市)2008/05



				CLPTC NEWS

2008/7/21

建設評論 - 水利技師公會榮譽理事長陳賜賢技師:「卡玫基颱洪之省思-M型氣候,防洪要多元」

台灣水域生態技術顧問 陳賜賢 水利技師(中華國土建設人才育成中心顧問講師)
資料來源:聯合報╱陳賜賢/水利技師(台北市)/2008年07月21日


卡玫基颱洪使台中市區中港路成中港河,隨即有政治人物呼籲增加治水經費擴大排洪斷面,類似情節在台灣不斷上演,但災害仍一再重複。


當防洪政策被簡化為洪水可以利用工程的方法來控制;例如堤防加高、抽水站不斷增加及分洪工程規模擴大,迷思於「對治水成效過分樂觀,高估了防洪治水的能力,導致粗糙政策之匆促決定」。九十四年「八年八百億治水」治水政策,由此次災情及歷史經驗證明,單一工程手段無法應付複雜之環境問題。


同時隨著防洪安全標準的增加,使河川兩岸之土地利用也迅速發生變化,尤其是水岸景觀吸引投機者透過廣告大肆宣揚都市高密度開發來臨,重劃區建豪宅,任由投機者掠奪,潛在總體淹水風險,卻由政府及納稅人負擔,形成強烈諷刺對比。


基於此,對於新政府之防洪策略,建議如下:
一、氣候異常將成為常態,換言之,未來氣候亦呈M型化趨勢,即暴雨與乾旱兩極端值恐呈增加趨勢,未來防災需將M型化極端值納入決策考量,當氣候呈M型化趨勢—旱災與水災發生時,首先衝擊的是農業,農產品將造成重大損害,建議農業部門需充分與氣象局合作提早防範。
依據日本氣象廳於二○○五年出版之「異常氣候報告」顯示,過去卅年來該國之日降雨量超過一百毫米(易發生災害之降雨量)之日數呈一點二倍之增加趨勢,同樣旱災天數亦會增加,對此水利單位應強化水資源網路系統調配功能,避免農業及經濟重大損失。


二、防洪策略需通盤考量,不能迷思於增加經費或工程發包執行率等數字遊戲,淹水原因非單一因素造成,建議重新檢視過去「八年八百億治水」成效,重新提出未來五年或十年防洪策略,無法以工程方式改善之淹水地區應誠實面對,例如地層下陷低窪地區需改變防洪策略。
在都市防洪部分則增加袃暴雨源頭處理:開發區建築物屋頂及不透水鋪面所產生之逕流雨水,建議強制立法由開發單位負擔,將雨水儲留於筏式基礎之蓄水池內或入滲涵養於中庭綠地內直接澆灌植物,減輕下游負擔;衾土地生態防洪:都市計畫需保留一定比例土地作為防災空間,同時利用都市緩衝區綠地、公園、停車場及人行道等設計為低窪滲透型式或滲透功能,補償都市未開發前天然綠地、濕地調蓄洪水功能;衴結構工程防洪:當前兩者皆無法吸納之多餘雨水,才是以工程方式排水匯出;衼教育民眾提高洪患風險意識:除地下室入口設計防洪閘門外,颱洪季節需隨時將重要物品移到高處。


三、檢討都市計畫區或重劃區開發對下游區域排水之負荷,檢討帶狀公共工程如高速公路、高鐵或捷運工程施工時是否截斷水流路或改變當地集水區,由此次淹水地區部分與上述工程有間接關係,皆造成淹水原因。


世界上與水爭地最強悍的國家荷蘭—其防洪頻率曾經提高至一二五○年洪水頻率保護標準;但荷蘭人隨即發現,無論如何加高堤防,安全保障總是有其極限,改發展水上集合住宅,使其房屋漂浮在水面上,隨著水位升降與水和平共存,總言之,配合土地原有的自然環境,以人工溼地、礫間淨化設施及高灘地等生態工法,營造出水生動、植物的棲地,不僅能發揮水質改善的功能,更提供民眾更多親水休閒空間及復育保育的教育場所,也是未來防災趨勢。


資料來源:聯合報╱陳賜賢/水利技師(台北市)/2008年07月21日



				CLPTC NEWS

2008/11/27

建設評論 - AIT美國在台協會Allen. Chien 錢雲山先生:「建設產業之藍海策略-無線即時監測系統」

建設產業之藍海策略-「遠距無線土木設施結構安全即時監測系統」發展之五大課題
撰文:AIT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 Allen. Chien  錢雲山先生
    文章下載
     一、土木設施結構安全監測為何需要遠距與即時?
     土木設施攸關人民之生命財產安全至鉅,台灣經逾半世紀工商業之發展,許多土木設施如橋梁、道路、隧道、水庫、港灣等之興建已漸趨飽合,土木設施之發展與管理計畫將逐漸由興建轉換為維修保養。另一方面,台灣早年土地開發未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加上地震、颱風等天災頻仍,水文、地文已呈相對不穩定的現象。許多新近完成之土木設施,在使用年限內即出現結構安全堪慮之現象。
     因此,土木設施之結構安全監測時點,將由過去著重於施工興建階段逐漸轉換至營運使用階段。遠距與即時監測可有效降低監測成本,強化預警功能,並據以作為規劃土木設施修繕保養及更新替換之經費調配優先順序,為建立土木設施安全管理之必要手段。
     二、檢監測相關技術技術是否已成熟可行?
     土木設施結構安全之自動化監測已行之有年,於施工階段可用於基樁試樁工程之鋼筋應力監測、擋土開挖工程之連續壁壁體或鄰房壁體之傾斜監測,營運階段則可用於老舊橋梁橋墩之沉陷量監測與橋面板伸縮縫之間距監測。現場監測可使用感測器(Sensor/Transducer) 及數據暫存器 (Data Logger) ,並透過RS232界面轉至個人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由現場工程師進行資料判讀。遠距監測目前多採用數據專線或ADSL線路,將資料轉至監控中心之伺服器,再由專業工程人員進行分析判讀,不過基於成本考量,多以單點監測為主。
     近二年隨著無線感測網路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技術與廣域無線電信網路 (Wide Area Network) 技術之突飛猛進,監測節點已可採平面或立體方式大量佈建,各監測節點監測之資料可透過目前已成為產業標準之IEEE802.14.5 網路彙集至匝道器 (Gateway),再由匝道器透過3GUMTS/3.5GHSDPA 等廣域電信網路,將資料傳輸至監控中心。前述技術,經過學界與業界以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SHM)為研究方向多方驗證後,已證明具體可行。
     三、由土木營建產業主導或資訊通訊產業主導?
     技術之可行性已如前所述,商業之可行性如何?台灣雖為資訊通訊產業大國,但各大廠之產品研發方向係以量產廣銷之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主。舉例而言,自從華碩公司推出Eee PC 之以上網功能為主之低價筆記型電腦(或稱Netbook) 並獲得市場成功後,各大廠無不卯足全力開發類似產品。
     具有通路優勢之宏碁電腦隨即動員其廣大的OEM/ODM 研發與生產供應商團隊,迅速推出Aspire One 小筆電,並預計全年銷售600 萬台,以每台均價1.75 萬元計,則全年營收貢獻度可達1,050 億元。反觀台灣之公共工程市場規模,假設年度預算為3,000 億元,其中1.5%可用於安全監測之用,不過45 億元,若再加上民間建案之監測,合計不過約為60 億元。以此市場規模實難以引起資訊通訊廠商之研發興趣。「遠距無線土木設施結構安全即時監測系統」之研發與商品化工作仍需由土木營建產業進行主導。
     四、主管機關以何種方式進行採購較為適當?
     就採購發包方式而言,政府採購法依採購標的分為財務採購、勞務採購與工程採構。理論上「遠距無線土木設施結構安全即時監測系統」既為一系統,自可依財物採構之流程進行採購,不過「遠距無線土木設施結構安全即時監測系統」包括監測節點之安裝以及監測資料之擷取與判讀,以工程採購或勞務採購之方式執行之亦無不妥。
     不過,由於監測節點佈設的數量與感測器的精度、準度與取樣頻率多係由具備技師身份之資料判讀工程師所決定。技師多任職於技術顧問機構,而技術服務屬勞務採購,其服務時程可兼跨設施之興建與使用階段。故筆者是比較認同以勞務採構之方式進行發包,技術顧問機構再將監測所需之設備及安裝工程,以外包之方式分包給儀器設備供應商或專業監測公司。
     五、邀請土木營建業者向經濟部申請業界科專研發經費補助建立示範計畫
     國際金融海嘯來襲,全球經濟恐陷入一段調整期,馬政府雖希望以擴大內需來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立意雖佳,但執行起來恐非易事。值此之時,土木營建業者可趁此實期進行經營體質之升級與調整。「遠距無線土木設施結構安全即時監測系統」應係一值得業者投入與發展之核心競爭能力。
     不過萬事起頭難,筆者認為透過經濟部業界科專計畫之專案補助先行完成一中型規模之示範計畫,以供土木設施主管機關及土木營建等相關業者應屬可行。筆者曾於去年此時,由任職機構邀集工程顧問業者舉辦「工程技術顧問機構之策略藍海」研討會,提出前述構想,復經近一年之籌畫,計畫構想已趨成熟,將直接進行業界科專之系統建置階段。將於近日舉辦「遠距無線土木設施結構安全即時監測系統」業界科專申請說明會,徵求工程技術顧問機構向共同參與本案,屆時仍請技師先進踴躍參加。
       後續相關問題,請洽中華國土建設人才育成中心 02-27182201-13 黃小姐,歡迎報名2008/12/19(五)「河川橋梁問題與檢監測管理技術實務講座」瞭解進一步發展。 



				CLPTC NEWS

2009/5/1

建設評論 - 農委會林務局前組長楊秋霖:「從治山防洪工程對生態系的影響--談生態工法之應用」

 前農委會林務局森林育樂組組長  楊秋霖森林技師 

一、 前言
    臺灣位於東亞島弧的摺曲地帶,山高水急、地層脆弱,許多河川之發育殆屬幼年期階段,極不穩定,然由於經濟高度發展,國民勤於生產之結果,對土地之利用往往超過大自然可負荷的限度,從低原往山坡地甚至高海拔日增的道路帶來人潮,濫墾、濫伐、濫建、濫遊經常可見,由於過度開發致每遇驟雨沿公路邊常可見坍塌甚或土石流。有鑑於此,政府早自民國50年代即投入大筆經費整建河川,建設堤防、護岸、擋土牆、攔沙壩、蝕溝控制工程、野溪整流工程等等,經過多年努力,台灣的水土保持工程已著有績效,工程品質具一定水平,對國土保安及坡地防護確也發揮一定的功能;可惜工程施工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水源水質的影響、景觀的協調,甚或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考慮卻不周全,誠屬美中不足之處。
    而漫山遍野的水泥構造物橫臥在森林、溪流中,正如愛好自然的作家之描述:橫亙在綠色的大地上,顯得突兀而毫無情調;在夏天它炙燙、反光、刺眼;在冬天,它生硬、冰冷;在大地冬眠時,它更顯得龐大而具有侵略性。有位生態學者痛述:河川溪流百年來在以防洪排水為單一目的施工下成為混凝土溝渠,在一條河川被成功的整治完成之時,所有河岸生物在那一刻氣絕身亡。另一位動物學者則說:一般學園藝與工程的人總愛作形式統一、便於管理的設計,如整齊列植的黑板樹與不同花色的非洲鳳仙花的組合,配上寸草不生的混凝土護岸,造成單一生物相,我們看不到任何鳥類在這裡築巢,這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有一位認識大自然之工程師曾說過:我想我們可以稍加改進,使排水溝成為野生動物的活動走廊,在溝岸、河岸不要只是水泥,不但要做到工程上的安全,也要兼顧工程生態與綠化。因此將水土保持工程綠美化,是一個改善的層次;而考量到生態保育,是一個更高遠的層次;某些地方如能兼顧當地之人文特色稍做變化,成為當地文化的精神象徵則是完美的層次...

全文點閱/下載


跳至: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