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 客座教授 /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前主任 / 中央研究院 劉紹臣院士

領域類別:

國土永續專家群

專  長:

大氣化學,空氣品質
稀有氣體及氣膠之收支平衡
生地化循環,氣候變遷

現  任: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主任

學  歷:

國立成功大學 物理理學士 1962年9月至1966年6月
匹茲堡大學 物理博士 1967年9月至1972年12月

經  歷:

1.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環境變遷計畫特聘研究員/計畫主持人1999年11月至2003年12月
2.喬治亞科技大學空氣資源工程中心主任1997年10月至1999年10月
3.喬治亞科技大學地球及大氣科學學院GeorgiaPower與喬治亞研究聯盟傑出學者講座及教1996年3月至1999年11月
4.台灣大學客座教授1992年8月至1993年7月
5.地球物理文摘編輯委員1990年至1997年
6. 地球物理期刊主編1988年至1991
7.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理論大氣物理/大氣物理實驗室主任及主管物理研究員1980年9月至1996年3月
8.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理論大氣物理/大氣物理實驗室物理研究員1977年12月至1980年8月
9. 科羅拉多大學太空行星及大氣科學合聘教授1979年8月至1988年6月
10.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1977年8月至1977年11月

 

實績

協助高爾獲諾貝爾獎 聯合國感謝劉紹臣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紹臣參與「聯合國跨國氣候變遷小組」研究報告,協助研究小組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共獲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致贈感謝函給劉紹臣,表揚他對氣候變遷研究的貢獻。 中研院表示,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日前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執行長Achim Steiner頒發感謝函,感謝劉紹臣參與「聯合國跨國氣候變遷小組 (IPCC)」的研究報告,使研究小組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共同榮獲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中研院引述感謝函內容,諾貝爾委員會推崇IPCC過去二十年來透過科學報告,讓世人了解人類活動與全球暖化的關係,且IPCC科學家有關臭氧層減少和氣候變遷的研究,曾榮獲三次諾貝爾獎。獲知此消息的劉紹臣謙虛地說,能夠用科學服務人群,提醒世人地球暖化的危機,才是最佳回饋。劉紹臣與研究團體也將捐出一百五十萬美元諾貝爾和平獎金,用以減緩地球暖化。
「聯合國跨國氣候變遷小組 (IPCC)」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與「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在1988年成立。IPCC與高爾拍攝的「不願面對的真相」環保紀錄片,曾在2007年2月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十二日電)http://www.epochtimes.com/b5/8/3/12/n2042165.htm

學術榮譽及獎項
1. ISI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total citations >6200, average citations per item: 57, h-index: 47.
2. 第一屆財團法人中技社科技獎 2005
3.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 會士 2004年選入
4.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黃廈千博士學術論文獎 2003年
5. 美國地球物理聯盟 Fellow 1994年選入
6.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 傑出論文獎1981、1989、1990年
7.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 理事獎 1993年

參與之專業組織與活動
1.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員
2.美國物理學會會員
3.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對流層化學研究小組, 1981-1982
4.美國國家科學協會全球對流層化學研究小組, 1982-1983
5.國際臭氧委員會, 1990-1997
6.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北美對流層臭氧計畫研究策略評估(NARSTO), 1997-2000
7.中國國家氣候中心諮詢委員會, 1996至今
8.西太平洋對流層化學實驗共同主持科學家, 1990-1996
9.美國太空總署全球大氣對流層實驗(GTE) 指導委員, 1988至今
10.國際全球大氣化學計畫( IGBP-IGAC-APARE), 1989-1998
11.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國家海洋大氣總署大氣對流層同溫層實驗-輻射、氣膠、臭氧(STERAO)共同召集人,1995-1997
12.地球物理期刊(大氣)JGR主編輯, 1988-1991
13.Geophysical Abstracts 編輯委員, 1990-1997
14.Acta Meteorological Sinica副編輯, 1989至今
15.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大氣化學部諮詢小組, 1998-2000
16.地球科學集刊(TAO),Special issue on Asian Dust Storms and Effects on Taiwan,2004
17.國際全球大氣化學計畫( IGBP-IGAC) 科學指導委員, 2001-2005.
18.中華民國地球地球物理協會執行委員, 2000至今
19.中華民國大氣科學協會執行委員, 2000至今
20.中華民國全球地圈生物圈研究計劃IGBP執行委員,2000至今
21.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理事長, 2003-2004
22.國際全球大氣化學計畫(IGBP-IGAC)共同主席, 2003-2005
23.國際地球科學理事會(IUGG)中華民國委員會、理事長 2007年迄今
24.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中華民國委員會、執行祕書2008年迄今

重要論述

《中研院新聞稿》(2009/10/27) 全球溫度與極端降雨密切相關。中研院日前參與一組國際環境變遷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的重要論文。報告指出,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全球前10%強降雨就會增加約 110%,而小、中強度降雨則會減少約20%。這項數據,較先前全球氣候變遷之權威機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2007)的氣候模式預測,大過 10 倍。

此外,全球溫度對台灣的極端降雨影響更大。根據這篇論文,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前 10 % 強降雨就會增加約 140 %,而前 10 % 小雨則會減少約 70 %。全球溫度對中國華南的影響則較小,約是台灣的一半。強降雨的增加可能導致洪水、土石流更加頻繁、嚴重;中、小雨是保持土壤濕潤及地下水的關鍵水源,其持續性減少將招致乾旱的威脅。

國際專業期刊《地球物理研究信(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日前刊登這篇由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教授、國立台灣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所合作完成的論文。該研究團隊係利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的關係。

劉紹臣教授指出,最近幾年科學家發現全球各地過去數十年強降雨隨全球溫度增加,而中、小強度降雨則減少,這些變化也有相當可靠的理論支持。然而,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由模式預測,不定性極高,無法量化,尤其是區域性的氣候變化更難預測。「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報告」(IPCC2007)雖曾經說明水災及旱災都會更嚴重,但也因不定性高、無法量化而較保守。此論文所呈現的「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之量化關係,不僅為氣候模式提供關鍵模擬指標(model constraints),並為全球暖化引起的水、旱災風險評估奠定基礎,對於此後 IPCC 報告在全球極端天氣變化的評估,貢獻甚大。

劉紹臣特聘研究員同時表示,1961 年至 2005 年間,全球溫度約增加 0.7 C,全台灣前10%強降雨在此 45 年則增加約 100%。IPCC 的氣候模式估計 2005 年至 2030 年間,全球溫度會再增加約 0.7 C;因此台灣前10 % 強降雨在未來 25 年左右會再增加 100 %。由於台灣前 10 % 強降雨大都來自颱風,更大、更多的摧毀性水災、土石流,未來將無可避免。於此同時,劉紹臣主任表示,台灣中、小雨的減少的影響亦不容忽視。台灣中、南部春冬兩季常因缺少中、小雨而產生旱災,此類旱災會更嚴重、頻繁。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生物圈系統生命期很長,欲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減緩全球暖化將需數十年的努力。因此制訂因應策略、以及完善的國土規劃,將是最重要的關鍵。

參考網站:http://www.agu.org/pubs/crossref/2009/2009GL040218.shtml.


專案課程

Y20111118A1:(週年慶免費)The Next Century-A-國土永續發展策略
Y20111201B: (週年慶免費) The Next Century-D-國土永續與國家建設